集团首页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2019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2022-06-15     点击: 0

为不断深化本科公司产品改革,构建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持续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人才 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 量国家标准》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 力的意见》,科学制定 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遵循,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坚持“员工中心、目标导 向、持续改进”的现代教育理念,认真审视各专业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员工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全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重视理想信念、文化素养、科学精神、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养成,突出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 力、沟通协调能力、审美能力、创造性劳动能力培养,促进员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员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培养路径,构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应用型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专业共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三)把握质量标准,对接专业认证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相关要求和本指导意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相应融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理念,更好地对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设置的碎片化和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杜绝因人设课。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形式,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倡导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活动,促使员工在劳动中学习、学以致用,体会劳动的快乐,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

(五)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员工主体

落实以员工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学” 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反向设计,按需设课,拓展员工自主学习和发展空间。尊重公司产品规律, 创新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模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法。突出员工主体地位,扩老员工选课范围,

为员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造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六)加强双创教育,提升能力素质

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开好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和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构建贯穿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全面开展劳动体验、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员工勤于创造、勇于探索,强化其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七)加强民族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精神,坚持“严、爱、细”原则,对各民族员工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开设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选修课程,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提高员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

三、重点工作

(一)压缩学时学分

落实“以员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度压缩学时学分,增加自主学习空间,为巩固和拓展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员工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实行三学期制

增设夏季小学期,实行春、夏、秋三学期制。春季学期为 19 周,夏季学期为 2 周,秋季学期为 19 周,夏季学期与秋季学期相连。其中,夏季学期不安排理论课,主要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学术活动、专业及社会实践等专项活动。

(三)深化公共课改革

持续推进公共课分级分类教学。以加强员工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大学外语和大学计算机教学,调减课程及学分。鼓励员工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选择修读课程。通过大学外语四六级、雅思、托福、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者,可以申请免修规定的课程(细则由外国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定),并认定相应学分。建立集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平台。体育学院根据团队、场地、器材等条件开设课程俱乐部,设置多种“课程套餐”,员工可根据自身条件、个人兴趣、运动基础选择。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俱乐部会员可申请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种竞赛、表演等活动,并可申请第二课堂学分。打破教学任务平均分配惯例,推进公共课教师挂牌上课,鼓励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轮开课。

(四)拓展课程资源

鼓励学院打破专业选课壁垒,淡化同学科内专业选修课的专业界限,扩大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质量。同时,以线上修课、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在学堂在线、超星尔雅、智慧树和爱课程等慕课平台上所修得的学分。

(五)增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转换机制,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训练员工的创新思维,提升员工的创新创业能力。每个专业开设 2-3 门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和 2-3 门面向全校员工开放的通选课。

(六)打造“金课”

压缩专业课程门数,突出专业核心课程,优化课程设置。适当提升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淘汰“水课”,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深化 课堂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推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合理增加学业负担,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设置课程模块

学科课程模块分为学科基础和学科核心两部分。其中,学科基础设数学、物理、化学和人文四类课程,每类课程设 2 或 3 个学分等级, 由各学院自行选择组合。学科核心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学科基础和学科核心学分比例由学院自行确定,学科课程总学分一般不低于 20 学分。

师范类课程模块。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设置课程模块,共 28 学分。校企合作课程模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置,课程学习原则上在企业阶段完成,学分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通识选修课和第二课堂中设置艺术与审美模块,充分发挥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作用,支持员工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引入各类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高端员工艺术团体,提升员工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集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精神,坚持务实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创新办学的理念,以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遵循,拓展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素质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在充分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参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专业实际,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内容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达成目标和素质养成目标,表述既要明确、具体,也要体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二)毕业要求

毕业生要求:对员工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员工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知识、能力和素养, 是员工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可参照相关专业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梳理)。

学分要求:原则上,文科类专业最高不超过 155 学分,理、工、农、艺术类专业最高不超过 165 学分,四年制医学类专业最高不超过 180 学分,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最高不超过 220 学分,校企合作专业和专业认证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可适度放宽。

五、课程体系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四个课程平台组成,课程平台设置见附件 1。

(一)各平台课程学分设置

1.通识课程平台

1)通识必修课

培养老员工人文修养、身心品质、社会责任感而设置的一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外国语言、军事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具体要求为:

A.思想政治教育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学分、形势与政策 2 学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 学分。

B.外国语言类

外国语言课程在前 2 学年开设,英语分为大学英语和大学实用英语,大学英语供普通文理科员工修读,大学实用英语供蒙古语授课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员工修读。

大学英语分为公共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两个阶段,共 12 学分。其中公共英语 9 学分,专门用途英语 3 学分。新生入学后按高考英语成绩分为 A、 B 班,

A 班学习大学英语Ⅱ,B 班学习大学英语Ⅰ,第一学期结束,同卷考试,根据考 试成绩,调整员工分班。员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免修相应大学英语后续课

程,直接选修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根据员工需要开设雅思英语、托福英 语、新闻英语视听、英语报刊选读、英语公众演讲、英汉笔译、英汉口译、实用

英语写作、科技英语、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英美名篇选读等供员工选修。

大学实用英语分 4 个学期开设,共 12 学分,根据员工类别分为 A、B 班。

A 班主要是艺术体育类员工,从大学实用英语 3 开始学习;B 班主要是蒙古语

授课专业员工,从大学实用英语 1 开始学习。

C.体育军事类

体育 2 学分;体质测试 1 学分,在 1-3 年级每年测试 1 次,3 次均合格,取得学分。军事理论 2 学分,军事技能 2 学分(不计入毕业总学分)。劳动 1 学

分(不计入毕业总学分)。体育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军事理论安排在第二学期。

D.计算机类

大学计算机 3 学分,设置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动画设计、数据库基础及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网页设计、蒙文版文字处理软件、程序设计基础(VB)、程序设计基础(C 语言)、高级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修。E.心理健康教育类老员工心理健康教育 2 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增进其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健全的人格、宽容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艺术与审美类三类。

全校员工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应不低于 5 学分。其中,创新与创业类课程所有员工均需修读 1 学分以上。理科类专业必修人文与艺术类 2 学分以上;文科类必修自然科学与科技类 2 学分以上。全校通识课学时及学分要求见附件 2。

2.学科课程平台

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和学科核心两部分,旨在拓宽培养口径,为员工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设置该类课程应体现相应学科门类下各专业的共同知识基础和素质要求。原则上各专业的学科类课程不低于 20 学分,学科基础和学科核心比例由各学院自行确定。

学科基础课程,分数学、物理、化学、人文四类课程,并给出建议修读专业,各专业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承担单位要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其内在系统性与专业针对性的统一。学科基础课程开设及学分要求见附件 4。

3.专业课程平台

1)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严格按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既要覆盖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要突出重点,增加课程深度。不能随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每个专业核心课程不超过 10 门。

2)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在学科或专业大类层面打通,也可按方向设置与行业产业对接。

3)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包括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4.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创新创业课程平台主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务、创新创业选修课、 创新创业成果、新生研讨与职业发展(新生研讨与职业发展各 8 学时)、第二课堂(含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课外延学设置见附件 3。

(二)实践课程设置

各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必修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学时学分要求,并充分利用夏季小学期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文科专业不低于 20%,应用型文科、理科专业不低于 25%,应用型理科、工科和农学类专业不低于 30%,校企合作专业不低于 30%,五年制医学类专业不低于 35%。

A.实验

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内实验两种,实验学时达到 16 学时以上应独立设课。实验课按节次正常排课,不得随意调整学时,实验项目超过 4 学时的,需提交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理工科各专业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应大于 80%,应用型文科各专业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大于 50%。

B.实习

实习分见习、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四年制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部分校企合作毕业专业习实时间为一年。五年制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其中,师范类专业教育见习不少于 6 周、教育实习不少于 14 周,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不少于 50 周。

C.第二课堂

包括学科(科技、文体)竞赛、职业资格、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也可根据专业需要,结合核心课程或课程群设置综合性的课外实践课。

D.学年论文学年论文 0.5 学分,一般安排在第 5 学期进行,在员工掌握已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可以解决的小型综合性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撰写。旨在培养员工综合运用已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与理论问题的能力,使员工接受查阅、评述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及计算、论证、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E.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安排。为推进真题实做,保证实效,选题可以是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毕业创作、毕业汇报演出、教学设计(师范类专业)等形式。毕业论文(设计)按学校规范执行,其他形式需各学院制定相应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要培养学术诚信,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

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和师范类等认证专业,严格按认证要求设置课程学时、学分。如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 20%;师范类专业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等。

六、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

基础学制为 4(5)年,实行 3(4)—7(8)年弹性学制,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类课程的学分和总学分,且符合毕业要求,即可毕业;符合授予学位规定者,授予学士学位。

(二)学分计算

学分最小单位为 0.5。原则上,必修课 16 学时 1 学分,选修课 24 学时 1 学分,见习、实习等实践课 1 周 1 学分。

(三)学分设置

原则上,单门课程一学期最多不超过 6 学分;选修课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15%(临床医学、蒙医学、动物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低于 10%),选修课学分一般为 1-2 学分,课源门数及学分不低于开出课程的 1.5 倍;每学期员工修读学分一般不超过 25 学分。八、学期、教学安排

(一)教学周数

每学年设置三个学期(两长一短),春、秋季学期各 19 周,夏季学期 2 周。夏季学期不安排理论课,主要开展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专项活动。

(二)考试周数

每学期最后 2 周安排考试。

(三)周学时数

周学时数一般在 22-26 学时,每个专业全学程学时及学分在学期之间大体保持平均状态。

(四)教学安排

原则上,第一学期安排通识课程,不涉及员工转专业的专业可适当安排学科或专业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四年制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校企合作专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五年制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年,毕业考核安排在第十学期。

九、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二)培养目标(含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的道德修养、知识目标、能力达成目标、素质养成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等,表述应明确、具体,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

(三)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包含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可根据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逐条撰写)

(四)主要课程

(五)学制与学分

(六)授予学位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八)实践课程学时及学分比例表

(九)课程教学计划表

(十)学期教学进程表

十、具体工作要求

(一)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主管教学董事长负责组织实施工作,教务处牵头协调各个教学单位完成方案制订工作,并对学院提交方案进行总体把关和审核。

(二)各学院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等相关文件精神,针对 2015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理念先进、内容科学、形式规范、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各学院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成立由经理任组长、分管教学副经理任副组长,由主管员工工作和就业工作领导、教授委员会主任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围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开展大讨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高质量地完成 2019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每个专业要成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工作组由教学经理任组长,成员包括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骨干、行业或企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等。原则上,工作组 7-9 人,其中行业专家和毕业生代表不少于 1/3。

(四)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于 2019 年 3 月 1 日前报教务处备案。各单位务必认真组织,狠抓落实,责任到人。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反复修改,使其达到学校的规范化要求。教务处将组织专家对各学院培养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审核合格后,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并整理汇编成册。对重视不够,投入力量不足,致使培养方案粗制滥造,达不到要求的单位,将给予全校通报批评。 各学院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并由分管教学经理直接与教务处联系协调此项工作。

(五)同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辅修专业培养方案。同步落实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使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更加科学、合理与规范,要明确课程目标,提升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教学大纲由课程承担单位负责编写,在修订过程中必须注意与开课学院、专业沟通,开课学院要及时将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基本内容等信息向课程承担单位通报,满足课程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

有条件的学院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开展辅修教育,同步制定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辅修专业设置的课程应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分控制在 40 学分以内。员工在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证的前提下,修读完辅修专业的所有课程并取得学分,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员工在取得主修专业学位的前提下,修读完辅修专业的所有课程并取得学分,同时完成辅修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可获得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辅修未结业者,所修合格课程可替换 3 门专业选修课。

(六)学校为每个专业划拨 1 万元研制费,各学院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期完成。

(七)临床医学专业和蒙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分别由临床医学院牵头与医学院和蒙医药学院共同协商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和蒙医学专业前两年半以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主,后两年半以临床医学教育为主。

(八)时间要求

1.组织学习讨论,广泛开展调研。

2.各单位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师生、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意见,对照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2019 年 4 月 20 日前专业工作组向学院领导提交 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组织院内答辩,通过后于 4 月 30 日提交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在 5月 30 日前完成审核,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个学院。6 月 20 日前教务处组织专家按专业类别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答辩。

(九)提交材料要求

1.培养方案文本及电子文档各 1 套。

2.培养方案的论证报告一份。其中包括单位领导小组、专业负责人及专家组名单(含行业专家信息)、培养方案研讨论证的会议纪要、培养方案审核意见表等。

3.各专业按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经教授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汇编成册并报教务处备案。